127 带你发掘无止尽的灵感来源。

遇见艺术家2020年8月21日

127是居住在成都的自由插画师,一边在做自己的作品,一边和一些国内外的动画工作室合作做一些前期视觉开发的工作。大胆的构图、细腻的色彩、利索的线条和生动的叙事,在 127 的作品中,你都能看到。

她凭借作品《CAT’s Another Tiger》一举夺得 2020 Procreate 艺术大赏公众组二等奖。即惊艳又玩味的画面,让人拍案叫绝。现在,我们就一起走进 127 为我们创造的平行世界之中,遇见即是作画者又是画中人的她,了解什么是色感和创意的具体化表达,感受她对创作的全身心投入。

127 得奖作品「CAT’s Another Tiger」

在你的社媒看到从前的⼿绘作品,请问启发你开始绘画的契机是什么呢?

首先感谢你们的用心,能翻到以前手绘作品还是得需要一定精力啊(笑)。不确定什么时候开始,印象深刻的是,我拿起水彩笔后会强迫症似的排列光谱顺序,结果因为排笔的顺序和选色时间过多,导致美术作业经常没画完。现在想起来或许跟对颜色痴迷有联系吧。

你曾说过喜欢外出作画,怎么样的环境能让你最⾃在地创作呢?

是的!我非常喜欢外出作画!除了不满意手机照相捕捉到的颜色外,身处当下记录你能全身心地感受到天气、湿度、声音、触感等所有的感观记忆。我经常和朋友在咖啡厅茶馆作画,边聊八卦边画画(笑),几乎所有可以画画的环境都让我自在的创作。最开始对陌生的环境会不适,渐渐画瘾超过了恐惧;与其说是创作,不如说是快速记录当下形色、人事物细节和点子。

你出⻔画画时包⾥必备哪些⼩物?

各种零食、纸笔、iPad、口罩和洗手液。

从作品中看到你细腻的⾊彩安排、配合颜⾊抖动等⼿法,能不能与⼤家分享⼀下配⾊技巧和如何培养⾊感?

  • 写生:尽量用自己的肉眼去观察颜色。相机是辅助,不能完全代替肉眼观察。
127 的写生瞬间
  • 自己做色卡:看到心动的颜色都记录下来。可以是名家作品,可以是今天的天气,并写下你对配色的情绪感觉和看法。现在 Procreate 记录色卡非常方便,我以前得带一套丙烯马克笔…
  • 如果一开始无法掌握多色配色,从单色、双色、三色配色开始练习。
  • 配色和构图的比例形状有很大关系,有时不是配色不好,而是形没归纳好、比例不够精道,建议配合构图学书籍一起看,例如《摄影构图学》、《Framed Ink》和《Creative Illustration》。
127 的 Procreate 调色板
  • 不同配色勾起不同视觉经验记忆,比如要画宜兴窑茶器:棕、紫砂红、暖灰、粘土绿、宜兴蓝,离开这几个色域就难勾起对宜兴茶器的回忆。至于情绪部分,单说颜色对应情绪并不严谨,它与第2、4条息息相关,情绪传达是一个整体画面复合的概念。几乎没有所谓“不好看”的配色,只有“表达”不准确的配色;感性上记录配色的情绪感觉,理性上系统学习构图、了解画面的形比节奏等。

以上个人经验适用小部分人,原理方法(如提到的构图学等)因经过多人验证或许可适用大部分人。我在学画过程中总会遇到提醒“正确”、“错误”、“必须”,直到看了当代艺术史有了更开阔的思考,某些主张画派完全对立于另一个的不在少数。条条道路通罗马,每个艺术家心中的罗马不尽相同;另外不同行业分支所注重的训练重点也不同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、方式、方法即可。

127 的手绘配色卡

从带有⽇漫⻛格⾄现今揉合欧美动画的线条感,请问你如何摸索出⾃⼰的⻛格呢?

我的灵感大多来自于生活!尤其是发呆的时候和睡不着的夜晚,脑子里的想法就会一个一个地往外冒。或在逛博物馆时,我看日漫长大的,后来在外企工作接触较多美式卡通。肯定不经意间模仿喜爱的艺术家、漫画家,最开始只拙劣地照葫芦画瓢,接着开始分析艺术家的思路尝试举一反三,再到后面去系统探索知识体系,看这些体系背后的艺术运动和发展,从根学起。这个过程非常像最开始你去别人的树上摘叶子,摘掉它但不能生产它,用了就完了;后面你机灵点摘掉树枝,养在水里或许会长几片叶子,但还是会耗尽;直到你寻到根,了解运作机制、了解如何种树,才能源源不断地有更多叶子。

理性的探寻系统艺术学也不是绝对完美的学习途径,建立后就是一套套严密的理论,有时候也会被“规则”束缚,现今艺术家似乎在打破一套套“规则”。经历建立—打破—重构,和完全没学过时的随意是很不一样的。「风格」是我在绘画路程中,一次又一次的喜好选择和细节学习习惯的总和。它还会持续迭代、或者某一天遇到特别冲击性的思想,产生颠覆性的改变。

127 作品「中关村」

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和推荐的画师、作品等等?

喜欢的艺术家太多了…分时段沉迷, 最近痴迷于吴冠中的画!他是把点线面玩儿到极致的艺术家!看他的笔记,看他的画,琢磨他画画在想什么,看他喜欢看的艺术家!想把家里所有画框换成他的打印稿!想使用的杯垫枕头都是他的《长日无风》、《红莲》、《苦瓜家园》、《秋瑾故居》…他说他没有走,他在他的每一幅画作里,我就在找他到底在哪里…痴迷于这些时和谈恋爱无区别。

127 作品「日而食之」

在画画创作的路上有没有不知所措的时刻?在灵感疲乏时如何补充⾃⼰的能量?

我有过失去热情、厌恶画作的体验,因为过度使自己商业化应用而失去初心;另外科技发展让绘画的很多步骤变得高效,我不再有“得到”的喜悦。这种体验非常糟糕,丧失了从小最热爱的东西;所以停了下来,返回手绘,并开始无视标准、只画想法。现在看来,这个转变是自我表达的开始,另外对关于商业的思考,能力越强、创作自由发挥度越大,之前的自己过于弱小只能搬砖;自由职业也给我很灵活的选择空间。

很少会灵感疲乏,大部分情况是由于点子太多,执行能力不足。如果你的灵感来源只限于网络和搜索流行作品参考,确实可能陷入灵感缺失。推荐大家搜索一些调研方法:

一手资源:从自身记忆、梦境、生活、采访、经历、实地考察、替换媒介等等中提取。这种方式原创性强但需要更多时间精力,是缓慢收集的过程,不能高效应对工作。平时就开始收集,哪怕写在卫生纸上、用手机录音,几年过后这种一手资源和点子可以累积几本圣经的高度(亲测!)。

二手资源:出版杂志、艺术展、艺术家作品集、网络资源等等。这些是经他人过滤的信息,有美感设计感,工作时找参考确实高效;但如果你的灵感全部都经他人过滤,也会导致作品同质化。英国传媒大学总结调研资料共有45种左右,“其他艺术家的作品”和“通过网络查找”只是45种的其中2种。有时候不如想想灵感疲乏是不是因为收集灵感的手段过于单一。

127 灵感收集的一部分

能不能与我们分享⼀下参与 2020 Procreate 艺术⼤赏时,你如何构思和探索「错觉」概念?

  • 定目标:我平时就在画错觉,雨中镜中反射物错觉、黑白形错觉、分形图、迷幻、游走于逻辑和反逻辑之间…都尝试过。平时画的同类型收藏在一个堆里,这次我的目标希望提炼想法超越以前的画作,另外不考虑得奖而作为自己的作品发出去,希望它保持创作的真诚(而不想为迎合比赛要求刻意编故事)。
  • 做调研:如刚才提到狭义和广义的词汇理解。狭义理解就是错视,像Edna Andrade还有我们熟悉的埃塞尔都符合;广义上我把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艺术家、小野洋子都纳入搜索范围,他们更接近于幻觉和错觉之间。相比视错觉,让我惊艳的是玛格丽特的作品,他升华到思想上的错觉,也就是对自身存在的虚拟还是现实提出质疑。生活中的错觉收集有很多储备,我是在挑选:水杯中的影子可以做文章,浴室里雾气和近视照镜子产生的幻觉可以做文章,之前梦境中的梦里人问我他是否存在可以做文章…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灵感调研方法,一手资源的累积和二手资源的搜索。
  • 造句:核心表达可以总结为一句话,这句话有不有趣,决定了画作有不有趣。我最后从若干想法中挑选了和程序员的一次对话,谈到了“recursive”递归这个编程方法,在这里我不一一叙述,用个简单的说法:递归类似于《庄子》提到的“庄周梦蝶,蝶梦庄周”…不断循环,这个循环可运用到很多思考:“我在画人,画中人在画我,画中人的我在画那个人。“这是思想的错觉:到底是我创造了角色,还是角色本身存在,他创造了我们的世界?由此进一步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实?
127 的概念草图
  • 写段子,做文章:在造句的基础上,添加更多细节以完善内容。作品里显示两个人互画,实际上有”第三个人”的存在,“他”在镜头外、屏幕外。你不妨拿着笔用右手在iPad上面书写,把这个iPad想象成一个镜头玻璃,而画中人透过这个玻璃在看你,所以他画里你的角度是仰视;画中 Procreate 的界面也是反转的,这种手法叫”打破第四面墙”。这幅图是真实存在的我与画中人的交流,我们不经意地意识到了对方的存在。如果这是一个动画,这幅图就恰好是发现彼此存在的关键帧。我接着构思“他”是个怎样的人,以及我们互相构思的关系,这里我相信他的世界真实存在。他性格如何?穿什么衣服?当下科技停留在什么年代?画画的时候如何拿笔?他是什么流派的?他意识到我的存在时会出现什么表情?他意识到他被我画成这样会有什么反应?当我意识到他把我画成这样会有什么反应?提的问题越多,细节越真实,内容越丰富。这些细节穿插在我构思构图、色彩之间。
127 的概念草图
  • 画完总结:表达上完成了前面定的目标,却没有色彩上的突破,这是我的遗憾。庄周梦蝶,蝶梦庄周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最新,1920年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已经探究过,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!

另外,我现在已经入戏了没有出来,我相信我们笔下的角色和世界真实存在!而“画”,是一面跨越维度的墙,通过这面墙我们看到另外世界的可能性:生命可以延展,瞬间可以永恒,你在现实世界的所有人事物的状态可以分解、演化、物理力度变化、时间变化。你可以通过想象力到达那种可能性,但他们真只是你的”想象力”、还是本就存在?我们对他们就不是想象?(神棍了,神棍了…)

在你的⾃由职业⽣涯上的下⼀个⽬标是什么?

继续学习!分三个层次的学习探索!你可以想象成在吃夹心巧克力球。我又在吃它,又在做它。最外面那层最甜,它是色彩。光谱我还有青色系吃的比较少,继续尝试;另外从自然光的写生会慢慢转向戏剧光的探索。

中间那层威化增加了口感,它是角度。同一个故事题材我怎么画?第一人称?上帝视角?从时间的角度出发?从微观的角度出发?双视角观察?多空间?感官放大?蜘蛛的视角?如何描绘气味?… 视角的启发源于读江户川乱步的小说,他时常用大家意想不到、甚至令人震惊的视角描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小事物,希望我的作品也能达到这样的感觉。

核心部分是苦黑巧熔浆,通过前面两层的融化,在嘴里扩散到每个齿缝、每个舌头上的味觉感知细胞!它是核心表达。我把我最想说的藏在这里!它可能是潜意识不明所以的记录、情绪的表达,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看法、理念、思想…如果可以,我想更进一步的身处的当下提问(所以才说这张图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尝试!)。这个需要更多经验感官收集,以及学习除绘画以外的学科;提炼核心的表达需要终生学习。

我在做巧克力的同时也在吃巧克力,琢磨它好不好吃,口感层次丰不丰富,能不能留下深刻的味觉记忆。创作者和观者的身份同时存在。

还想看 127 的其他插画创作?前往她的个人主页和微博@127桑,探索更多精彩。

相关文章